牛暴涨1281%!科技创新板三周年未来走势如何?证券商的最新判断

牛暴涨1281%!科技创新板三周年未来走势如何?证券商的最新判断

#最牛暴涨1281%!科创板三周年,未来走势如何?券商最新研判#7月22日,作为我国注册制改革的第一块试验田,科技创新板将迎来三周年。多位证券业内人士表示,三年来,科创板在发行、上市、交易、披露、监管、退市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,加速了注册制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全面推行。同时为优质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资金支持,也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贡献力量。

IPO融资6300多元。

总市值超过5万亿元。

2019年7月22日,在科创板开市。三年来,科技创新板上市公司队伍不断扩大。截至7月15日,科技创新板上市公司已从首批25家扩大至437家,IPO融资总额6347亿元,总市值近5.64万亿元,比最初的5500亿元增长至少10倍。

巨额融资额为企业发展注入活水。据统计,2022年一季度,科技创新板437家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2375.7亿元,净利润277.9亿元。值得注意的是,由于“硬技术”属性,科技创新板10余家上市公司均无盈利,仅百济神州一季度净利润亏损28亿元。但是,一些曾经不盈利的公司上市后已经盈利了。以SMIC (688981)和古巴为例。上市第一年,该股亏损超过5亿元(2019年),2021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28.4亿元,成为科技创新板第二赚钱公司。

此外,根据郭盛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俊晓的测算,自2020年下半年开市以来,科技创新板上市公司业绩增速早已开始超过创业板。预计2022年全年创业板增速将下降21.11%,而科技创新板在生物医药、电力等新产业高增长的带动下,将继续保持高业绩增长,预计增速为22.35%。

招商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夏表示,科创板专注于硬科技企业上市,自开板以来不断为市场和投资者带来各类优质硬科技标的。作为注册制改革的试验板,科创板的开通加快了企业上市的排队速度,使上市定价更加公平,为优质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,也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贡献了重要力量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自科创板试行注册制以来,注册制的上市条件更加包容,上市程序更加高效,促进了a股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。根据中银证券(601696)非银分析师张天宇和谷霸的测算,科技创新板IPO月均募资规模逐年上升。截至2022年7月14日,已从2019年的137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211亿元,每年为整个a股市场贡献近40%的融资规模。

此外,在注册制的定价方式和交易制度下,科创板新股破发趋于常态化。2021年,科技创新板新股有6%在上市首日破发,近10%在上市后第5、10、20、30天破发。2019-2022年,科技创新板新股破发比例高于同期主板。破发常态化将推动机构进一步提高新股定价能力,使投资者更加理性和创新。

券商浮盈超200亿。

随着科创板的不断壮大及其制度的深化改革,无论是独特的跟投制,还是即将实施的做市制,券商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。从券商承销情况来看,中信证券无疑是“科技创新板IPO之王”。在437家科技创新板上市公司中,中信证券担任主承销商的有69家,由【CICC (601995),谷霸】和中信建投担任主承销商的有48家,排名第二;华泰证券和海通证券以41家并列第三。据记者不完全统计,仅这五家公司的承销费用就达到了60亿元左右,占总承销费用的三分之一。

其中,CICC作为IPO的主承销商,项目比中信证券少,但承销成本与中信证券相当。据记者统计,在十大承销项目中,CICC占据前四名,分别是SMIC、百济神州、大全能源和【君实生物(688180),谷霸】。

科创板后续投资是对券商投行实力的考验之一。战略配售(即后续投资)方面,据统计,截至7月15日,45家券商参与战略配售的备选子公司浮盈超过200亿。虽然浮盈相比去年并没有太大的增长,但在科创板整体减半后,还能保持这样的浮盈实属不易。

其中,中信证券备选子公司中信证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参与了53次战略配售,最高浮盈近70亿。中信建投、海通证券、CICC和华泰证券的其他子公司并驾齐驱,参与了35至37次战略配售。但由于CICC参与了SMIC的战略配售,上市以来最高浮盈远超中信证券,达到近80亿。然而,随着近两年SMIC股价大幅下跌,CICC浮盈也大幅缩水,至今浮盈约20亿元。

整体来看,虽然2121年12月科技创新板开市,但个股整体回调幅度也很大,有的股价腰斩,有的直接跌破发行价,但整体券商后续投资多为浮盈。截至7月15日,仅有两家券商后续投资整体处于亏损状态。一家是高盛高华证券旗下的北京高华盛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。由于其在SMIC的投资,最新的浮亏已超过2亿元。另一家是天风证券旗下的天风创新投资有限公司,因投资乐视软件和安博通,共亏损664万元。

此外,从投资者的热情来看,公募基金对科技创新板的配置比例也在逐季增加。盛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提到,科创板系列基金也得到了投资者的广泛认可,科创板中科创50ETF、科创板基金、科创主题基金、科创基金四类基金总规模已超过1300亿元。综上所述,科创板成立三年来,作为我国注册制的试点,为创业板的注册制改革和全面注册制积累了宝贵经验,也为科技创新产业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支持。未来也将成为投资者分享科技创新发展红利的重要投资板块。

科技创新委员会的“菲达”解除了禁令。

券商对后市仍持乐观态度

自2019年7月开市以来,经过三年的发展,科技创新板备受资本市场关注。在4月底以来的反弹中,科技创新板大幅跑赢大盘。7月,科技创新板将迎来新一轮解禁。据统计,7月份,科创板总流通股数达105.34亿股,单月解禁股数居科创板开板以来首位。同时,解禁股数量较2020年7月的53.11亿股解禁股数量增长了近一倍,位列第二。以7月15日收盘价计算,7月份科创板解禁规模达到2791亿元,解禁潮主要是原股东的限售股,其中大部分是三周年的科创板首批上市公司。据不完全统计,。其中电子行业解禁规模最大。

“从估值来看,目前科技创新板的市盈率为53.5倍(整体)和41.6倍(中值),而创业板的市盈率为61.7倍(整体)和34.4倍(中值)。科技创新板整体估值低于创业板,但中位数高于创业板。考虑到科技创新板的产业结构以硬科技企业为主,目前科技创新板的估值尚可。考虑到利润增速,分析师一致预测2022年科技创新板企业净利润增速。

招商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夏表示,从投资机会来看,科创板企业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高端装备、生物医药等行业。虽然都是新兴行业,但子行业的景气度差异明显。我们建议重点关注景气度较高的子行业,如风光储、智能汽车软硬件、自动化设备、高端新材料等领域,选择行业景气度较高的子投资方向作为主要出发点。

兴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章启耀表示,回过头来看,随着海外扰动逐渐消退,国内重心从短期的“稳增长”回归到长期的“高质量发展”,未来科技创新板有望成为新一轮上行周期的龙头。业内建议关注新能源(新能源汽车、光伏、风电等。);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(芯片、人工智能、云计算等。);制造业(智能数控机床、机器人等。);医药(创新药物、CXO等。),以及5)军事工业(航天飞机等)。).

盛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提到,在4月底的反弹行情中,科创板大幅跑赢大盘,两大核心因素推动:一是科创板本身的基本面支撑,即“低估+低配+高涨幅”,二是流动性大幅宽松推动的市场情绪改善。目前科技创新板估值虽然经历了阶段性修复,但仍处于历史低位。在个股层面,仍有一半左右的科创板标的估值低于历史点位的30%,大部分科创板公司估值吸引力较高。

回过头来看,7月份科技创新板将再次面临解禁高峰,其上涨动力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,短期内可能会出现阶段性调整。但从全年来看,科技创新板“低估+低配+高涨幅”的特征有望延续,短期的震荡实际上为长期的战略布局提供了一个窗口。行业层面,科创板主要关注医药、电子、机械、计算机行业,结合行业景气度和估值匹配度,建议关注半导体、光伏、医疗服务、CXO、专用设备、工业软件等子行业的投资机会。

国源证券相关人士表示,科创板近期领涨反弹主要是因为科创板业绩增速高于其他板块。科创板目前有明显的估值性价比,同时在政策方面有科创板做市制度陆续落地等利好因素。
科技创新板作为承担国家核心高技术攻关重任的市场,未来有望长期享受高估值溢价水平。我们认为科技创新板目前的估值水平是合理的,有吸引力的。今年7月将是科技创新板上市公司三年大股东解禁高峰(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自上市之日起三年内不得转让首发股份)。虽然科创板的解禁潮会在短时间内对市场形成压力,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压力,那些能够交付业绩并保持ROE上升的公司的投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明显。所以估值弹簧压缩后,起飞动能会更大。

对于当前科创板解禁潮对市场的影响,郭盛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俊晓提到,科创板自设立以来,因为IPO节奏和股权解禁规则,7月份一直是全年的解禁高峰。结合历史经验,科创板市场在解禁高峰附近可能会出现短期调整,一般比解禁高峰提前50个交易日。但由于实际集中减持往往不会落地,主要是情绪扰动,在解禁前后往往会经历一个短暂的“V”型反转,然后逐渐进入实际减持窗口,市场基本延续其震荡格局。解禁压力充分释放后,将重回上行通道。此外,考虑到目前解禁主要由大股东主导,对集中减持的担忧更甚,阶段性情绪扰动的窗口可能会相对延长。但大股东的实际减持也面临节奏制约,预计整体减持压力相对平缓,无需过于担心。
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深圳财经时报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xtmarathon.com/323.html